城市雕塑可謂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個城市氣質與內涵的點睛之筆。“當代中國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向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展示著中國的文化魅力。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西方城市雕塑一統天下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我們要以強大的自信心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
時下,城市雕塑熱伴隨著城市大開發、大發展日趨火爆,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品,作為現代城市和時尚的點綴,似乎已經成為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是一座城市、一個時代文化的標志。在國外,紐約的“自由女神”、哥本哈根的“美人魚”、新加坡的“魚尾獅”、布魯塞爾的“撒尿小童”、羅馬的“母狼”等,不一而足。在國內,中國也有廣州的“五羊”、珠海的“漁女”、深圳雕塑的“拓荒牛”、青島的“五月的風”。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雕塑在國內許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優秀之作。這些作品被人們記住,成為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看到的人就能感受到它的風骨。
然而,隨著城市街頭的藝術雕塑越來越多,一個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就如同城市建設模式的雷同,各地城市的街頭雕塑也大同小異。譬如,兩年前華東某城市搞創新,在街頭矗起一組擬人化的銅雕,一時好評如潮,可不出數月,類似的銅雕被大量復制,成群結隊地出現在國內的一些城市的街道、廣場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克隆”城市雕塑,給人一種抄襲、剽竊和雷同之感。可以說,缺乏創造力和“個性化”,與城市環境不協調,已經成為城市雕塑的通病。
難道國內缺少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城市文化的根基和底蘊嗎?顯然不是,我們所缺乏的并不是優秀的雕塑藝術家、優秀的雕塑藝術作品,而是缺乏充分發揮藝術家聰明才智的氛圍,缺乏將優秀雕塑作品從藝術展臺上轉移到生活空間的橋梁,缺乏激活藝術家創作激情的機制。君不見,在久被冷落的雕塑藝術終于得到當今城市管理者寵愛的同時,由于審美觀的差異和急功近利的驅動,不少城市在有意無意間,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假冒偽劣的雕塑垃圾,尤其是當一些千篇一律,嘩眾取寵,投其所好的雕塑作品受到一些城市管理者的青睞時,一批批經過克隆復制出來的城市雕塑便肆無忌憚地占據了城市中本已有限的空間,成為一些名副其實的藝術垃圾。
難怪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如果讓這些缺乏個性化的城市雕塑垃圾無限制地復制克隆下去,遲早會給方興未艾的城市雕塑文化帶來滅頂之災。的確,在長官意志和利益驅動主宰的市場環境之中,真正的雕塑藝術難有立足之地,雕塑藝術家更會感到無所適從,難有用武之地。尤其是當“克隆”的雕塑作品以其便宜的造價,讓哪些對雕塑藝術一知半解的城市領導者格外垂青時,一些專門克隆復制雕塑垃圾的雕塑工廠便應運而生。這些人往往會捧著一大摞現成的圖案,走城竄市,兜售他們的作品和設計方案,只要是與那個城市搭上線,立馬就會拿出這些現成的造型和圖案讓當地官員欽點。由此不僅價錢可以商量,并且還會有不少回扣。于是乎,“克隆”出的城市雕塑就是在這樣的交易中紛紛出籠,以至于泛濫成災成為城市文化的垃圾。
談到城市雕塑,專家們認為,一些國際性大都市的成功經驗值得國內城市借鑒,譬如英國倫敦雖說早已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市,但在30年前,倫敦真正具有國際水平的城市雕塑非常少,而經過近30年來的藝術創作,倫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藝術創造力的大都市之一,每年吸引著50億美元的旅游收入,這與政府倡導和扶持藝術創作的政策息息相關,尤其是倫敦街頭那些富有個性化,栩栩如生的城市雕塑更讓游人們流連忘返。可以說,富有個性化,具有藝術價值的城市雕塑不僅是與現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文化珍品,也能為后世子孫留存彌足珍貴的人類文明財富。在當前城市大開發的熱潮中,應該不失時機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積極培育城市的藝術環境,讓更多富有個性化,具有藝術價值的城市雕塑進駐城市與今天的都市人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