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旅游愛好者喜歡游覽各地的大好河山。而更多的人會發現,我國的雕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慢慢從收藏性質轉換為大眾藝術,悄悄地出現在城市的環境里。即作為一件藝術品的存在,也同時以旅游風景的身份展現在大眾的視線里。
“全球一體化”的出現,更使雕塑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慢慢拉近,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大進步。小到路邊的十二生肖作品,大到一個地區的紀念碑,也就是說,雕塑本身就與旅游融為一體,成為城市旅游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近一點,中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已成為中外家喻戶曉的以雕塑作為旅游區經典典型。說遠一點,《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贈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連同底座總高約100米,是那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性雕塑。而現在,這座女神像已經成為美國人的一個符號象征,全世界的一個符號。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雕塑進入大眾的眼簾,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這些雕塑有的平庸無奇,有的卻表現獨特,新意怡人,從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我們徒步在公園、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的時候,可以領略到與該主題相密切聯系,表現方式不一的雕塑。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雕塑已經不再受某種風格的制約,很多旅游區的雕塑大多突破常規,在注重突顯該旅游區功能的同時,更為注重獨特風格的發展和富有創意的設計。
今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塑會以各種姿態沖擊人們的視眼。而旅游業作為一個城市的第三資源,將更重視雕塑的設計與擺放。
一、 雕塑在旅游資源與開發中的起源與發展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文化中,雕塑幾乎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石頭工具的出現不僅徹底地把人類與動物區分開,而且打制的石頭工具已經具有雕塑的特征。而真正意義的雕塑的出現是后來人類對形象的創造,這時的人們不是直接描述自然,而是表達他們的主觀概念和心中的想法。現階段,很多旅游區為了豐富本土的文化內容,就不斷更新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雕塑在旅游資源與開發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雕塑是以三度空間的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塑造可視而且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現實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當雕塑以一件藝術品的形象擺放在旅游區的公共場所時,就具備了人類文明歷史文化的開端。由于它外部造型之單純和觀念概括之純粹,因而對于培養人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間接地認識社會生活具有特殊的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雕塑在旅游業中的發展潛力會很大。以后她不僅作為旅游區的一部分,還會逐步以整個的旅游景點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這就增強了雕塑在旅游景區的藝術客觀性。
(一)、雕塑在旅游區中的主要特征
旅游文化與旅游審美施有機結合。自然風景、古典園林、傳統建筑、雕塑、書法、繪畫、音樂、飲食、宗教、地域文化等都是旅游資源的美學特征。①而雕塑以它獨有的表達方式出現在各個旅游區的時候,就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⑴ 形象美
雕塑作為旅游區的一部分,它具有形象美。所謂的形象美,泛指地象、天象之總體形態和空間形式的綜合美。可概括為雄、奇、險、秀、幽、奧、曠、野等價值特征。旅游區的雕塑安放是參照當地的文化背景展開的。好的雕塑形象將征服世界各地游覽者的眼睛。
⑵ 色彩美
怎么樣把旅游區的雕塑在觀眾的眼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就需要色彩的搭配。色彩是雕塑的外表。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文化。色彩將主導整個雕塑的生命。一座有活力的雕塑將給整個旅游空間創造氣氛。
⑶ 聽覺美
在旅游區,我們會發現有些雕塑在設計上會考慮到旅游者的聽覺。突破了以往常規的靜態為主的視覺效果,從而漸漸走向動態美。動態美可以把觀賞者的心情與雕塑獨有的情趣相結合。使該旅游區富有聽覺上的情致。
⑷ 協調美
① 物態協調美:是指人類為了審美的需要,對自然風景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以協調和強化整體旅游資源的審美效應。
② 心里協調美:是指通過自然風景聯系到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典故傳說,名人軼事來反映崇高的風尚、道德、倫理、情操、美好的心靈等,給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進而對游人產生更大的感染力。
⑸ 風情美
一座成功的雕塑創造的風情美具有以下特點:①獨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實性;④體驗性。
(二)、雕塑在旅游資源中審美方法
⑴定點——散點法:
①定點透視法——靜態觀賞。
在欣賞旅游資源時,找到一個準確的審美視角,選擇最佳欣賞點。
②散點透視法——動態欣賞。
在運動中觀察旅游資源,表現出旅游資源觀賞的流動性。
⑵分離欣賞法:
在旅游資源審美中,將特定的對象從周圍的現實背景中抽取、剝離出來。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相對封閉的系統來觀賞,從而獲得滿意的效果。
⑶聯想——想象法:
聯想——想象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審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種“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①聯想欣賞法。
主要指旅游資源以一種“感性魅力”來觸動觀賞者的生活積累,這種觸動喚醒了觀賞者所直接感受的對象(旅游資源)與自身的審美經驗記憶之間的某種聯系,從而產生出新的審美對象。
②想象欣賞法。
想象主要表現為,不僅感知直接作用于觀賞者的旅游資源,而且還能在觀賞者的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⑷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對旅游資源的高質量的欣賞,是旅游資源審美中令人陶醉的境界。
① 觸景生情
觀賞者在旅游資源審美中,由于各種不同的旅游資源的觸發,而引起的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其特點為“因物起興”;一是不同情感對應于不同的對象形式結構;一是不同的美感有著不同的心理基礎。
② 緣情擇景
是指旅游者,根據不同的情感需要,選擇合適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資源雕塑,寓情于景,把內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資源上。
觸景生情與緣情擇景的區別;觸景生情使旅游資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緣情擇景卻使情感得到自然形式。
二、雕塑在旅游資源與開發中的體現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旅游區的雕塑規劃逐漸成為現代城市規劃部分探討的話題,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社會上人們對雕塑規劃認識尚未成熟。現就對雕塑規劃在旅游資源與開發中的體現進行探討。
當今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各地旅游區建設改進,美化環境已經在火熱中進行,旅游雕塑是城市的經濟、文化、歷史的象征,是城市環境中的一顆亮點,是美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旅游雕塑規劃已成為一個新的名字。如何做好旅游雕塑的整體規劃,已是各城市城建部門苦苦探討的話題。
(一)、旅游雕塑規劃與景觀美學互為關照
景觀美學主要研究有關景觀建設和保護、利用和觀賞、管理和發展的審美問題。從審美客觀來說,景觀就是人們審美觀賞山水、園林、建筑的綜合體,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型。從審美主體來說,景觀就是對課題審美的組織、開發、關照和評價,包括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兩大部分。因此,景觀美學兼具理論性和應用性。一方面,它立足于觀賞者和觀賞經管的審美關系,既研究觀賞主題的審美心理特征,進而研究觀賞課題與觀賞主體對立統一所構成的景觀審美意境,還研究景觀開發、保護、利用、管理的美學原則;另一方面,它圍繞景觀審美的基本問題,把直觀的、感性的、實踐的審美經驗感受上升和發展到審美理論的高度,構成系統的景觀審美理論體系,同時又運用審美理論指導景觀審美實踐,解決景觀建設和保護、利用和觀賞,管理和發展中帶有普遍一般性審美問題。
雕塑在旅游資源規劃中,如何運用景觀美學觀點做好城市整體規劃,是我們大家研究的主要課題。首先要以城市當地的歷史文化為主題。中國民族文化有著仿佛而悠久的景觀審美傳統,我國景觀審美體系是世界三大文明系統之一的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談中見蘊藕,細膩中見性愚”,神游物外,天地合一,升登景化情,意無窮,所謂圓意廣的哲學、情論、審美、三合一的最高境界,常常視為我國傳統審美意境的極品。其二,汲取國外城外城市雕塑規劃中的精華。西方學者和藝術家對自認風景空間的認識直接來源于數學和幾何學,并且將空間視作同實體一樣的具體存在。他們對風景形象的線條、色彩、塊面和體量等方面。總之,國外城市雕塑與園林建筑的關系,一是園林以比較幾何形狀和軸線,主要景觀雕塑分布在中軸線上;二是建筑為主,各種建筑群構成主體,雕塑在建筑群起裝飾點綴作用;三是花木配置工程化,大量使用動態水,雕塑與環境自然結合;四是建筑、園林、雕塑虛實結合。這些有規劃的設計是富有哲理性的,并含有根據的。
景觀美學在旅游雕塑規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哪個角度研究,都是具有意義的。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各城市歷史文化不一,應根據當地實踐的歷史文化,在保護歷史估計的基礎上,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大量的汲取國外的園林精華,創造出當地的建筑、園林、雕塑新文化新風格,符合百姓的審美觀,達到藝術設計的最高境界。
(二)、旅游規劃是雕塑規劃的必要前提
要想做好城市旅游雕塑規劃,首先要做好總體規劃。總體規劃決定于城市發展的大局,配合城市總體規劃,就要對城市的組織空間進行策略型設計,確定組織城市空間的具體內容,如城市發展的北京、功能、形態、結構、景觀、公共環境以城市景觀標志及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進行分析和研究,確定城市空間形態格局、構造景觀系統、布置人文活動體系;另外對城市的道路、步行街、建筑風格等進行整體設計。在完成整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局部設計,詳細設計主要是對總體規劃設計進一步具體化,主要解決設計內容是:一、建筑形態的設計,確定建筑群的大小,高低與周圍環境的影響。二、公共空間的設計,公共空間受到建筑群體的布局、尺度的影響。三、道路、交通尺寸設計,并對交通標志進行提出要求和建議。四、綠地、休閑公園,主要是確定對城市的綠化覆蓋率的比例。五、城市的建筑與色彩,確定策劃那個是色彩機理風格,突出城市色彩的個性。六、確定城市的主要景觀及城市標志景觀藝術的位置。在做好城市旅游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詳細城市規劃,城市雕塑規劃,要與城市整體詳細規劃同步進行。在這階段,規劃師們要與專業的景觀環藝設計師,專業雕塑家密切配合,以完成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藝術合一的城規答卷。
(三)、旅游雕塑在藝術造型上分類以及雕塑規劃的內容和形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雕塑造型學藝術范圍已延伸,它是環境公共藝術代名詞,是雕塑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建筑學等學科的邊緣藝術,它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筑藝術造型,自然山水與人工景觀造型、植物造型、橋梁造型、廣告造型、標志造型、公共設施造型、燈光造型、環境雕塑造型等。
① 標志造型,旅游區主題雕塑造型:旅游雕塑規劃也要分總體規劃上進行,主要確定旅游區的主要景觀造型標志或旅游區主題雕塑。城市旅游區標志造型;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中國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它是一座城市旅游區的文化歷史和城市形象的象征;城市旅游區主題雕塑:如香港的紫金花雕塑,深圳的孺子牛雕塑等,它是城市植物特點和時代精神的象征。城市旅游雕塑在藝術形式上有抽象、意象、具象之分。
② 園林雕塑:園林雕塑實在城市詳細規劃階段中進行,是雕塑家園林設計師相互配合的產物。園林公共設施造型,其規劃的內容適合大眾的審美觀,符合園林規劃特點,與山水自然融于一體,追求意象,突出趣味性內容。或以公園的主題,確定園林雕塑的內容,雕塑以裝飾抽象的形式為主。
③ 居住區雕塑:居住區雕塑以“家園”為主題,以輕松、活潑、愉快為構思線索。雕塑形式不在于龐大,而是以小巧精靈、具有生命力為主。
④ 商業區雕塑:以商業區主要產品為主題,進行藝術夸張、裝飾、變形的藝術處理形式,達到商業區的廣告經濟效力,又能給觀眾以沒的藝術感受。
⑤ 旅游區的休閑雕塑:以夸張變形超人性化理念的思維觀點的設計方法,給人以神秘、奇異、古怪的感覺,人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進入旅游區,目的是為了放松自己,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滿足。設計旅游區的雕塑要懂得游客的心理狀態,以求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目的。
⑥ 工業區雕塑:工業區的雕塑一般以追求高大、氣勢為目的,以顯示當地經濟繁榮發展。但在雕塑形式上決不能千篇一律,作者應根據當地的工業特色,文化根源,取出某一具體的工業標志或工業產品進行藝術設計,以求達到水平較高的雕塑語言。
從旅游雕塑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浮雕、圓雕、動雕三種。⑴浮雕深度有高低之分。浮雕起伏有大有小,視覺有三度空間,不以真實空間構成景深和環境,而利用透視錯覺等造成抽象或寫實的藝術空間效果;⑵圓雕具有高、寬、深、三度空間,是雕塑藝術的主要形式,可分為抽象、寫實、裝飾、意象等。⑶動雕是指活動或運動的雕塑,是相對靜態雕塑而派生出的一門年輕的雕塑表現形式。代表人物有美國的亞歷山大,主要形式由形體與空間不斷轉換,虛實空間交替更換,俗話說是會動的雕塑。
(四)、逐步建立旅游雕塑規劃管理體制
我國城市旅游規劃已經向成熟方向發展、城市旅游區雕塑規劃已經在部分城市中試行,例如廣州深圳已走在各城市的前列,做了《深圳城市旅游雕塑總體規劃》,但大部分城市領導還未達到這一步,往往以激情發揮,但大部分城市領導還未達到這一步,往往以激情發揮,以個人的主張規劃城市雕塑,不尊重科學,不懂雕塑藝術,見人家怎樣,就照抄模仿,沒有根據本城市歷史文化、環境地理因素,給城市留下了粗俗、簡陋、雷同的遺憾太多。雕塑是這座城市人們文化素質象征,雕塑藝術永恒的,它會給后代人留下前輩人的足跡。
解決目前城市旅游雕塑雜亂,雷同的具體方法:一是領導重視,更新觀點,開放權力,讓規劃師、雕塑家、環藝設計師真正發揮設計能力。二是多方位的專家的配合,反對單一專家設計。我國學科眾多,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特別是詳細的規劃設計,它普及面較廣,有園林、景觀、建筑、雕塑藝術、視覺傳達藝術等等,需要各行人才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城市旅游規劃設計。三是切實將旅游雕塑列入城市規劃中去,各城市在城市規劃應有城市雕塑規劃,雕塑規劃應將城市雕塑內容、形式、尺寸、材料、地點與環境、建筑的關系進行詳細說明,有條件的地方應做好草圖方案。四是旅游雕塑規劃應由專業雕塑人員或專業環藝人員進行設計,其他人員可提供參考意見,以進一步完善雕塑規劃。
三、今后中國雕塑在旅游區的發展趨勢
在中國,城市雕塑在當代的發展主要是直接受政治意識形態所制約,在近幾十年來又加上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發展勢頭。然而,由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繼續制約、地方官員及普通群眾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以及在商品大潮制約下發生的審美情趣的扭曲等等因素的影響,在中國各地城鎮出現的許多城市旅游雕塑在藝術上、甚至價值觀念上都存在不少問題。有許多時候,一件擺在我們面前的城市雕塑根本就不能說是哪位藝術家的作品,而是多種意志力量的莫名其妙的混合產物。某些城市在研究作為城市標志的旅游雕塑作品時,地方政府越是高度重視,最后弄出來的作品越是難看。有些地方的五套、六套班子輪番召集專家評審會議,對那些候選作品提出的參考意見,簡直想囊括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光榮的過去、光榮的未來等等所有方面,而且每個人的意見都是重要、正確的,令你感到這哪里是什么雕塑創作,分明是各路長官意見的大雜燴。
(一)、中國旅游雕塑的建設不能受地方長官的意見限制
旅游雕塑作為一種特色藝術,在這類長官意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傾向就是他們都試圖通過一件城市雕塑來體現所謂“地方特色”。而且他們幾乎都會說一句很有“品位”的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能走向全國、邁向世界。于是,許多匪夷所思的“雕塑作品”就在不少城鎮的地平線上冒了出來,或將會冒出來。比如廣東有一個地方出產一種很有明的嶺南佳果,結果這個城市的標志性雕塑就用了那種佳果。全然不顧雕塑藝術物有的表現語言、材質的適應性、尺度的分寸感、作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更別說什么作品的人文價值內涵、普遍價值觀的象征意義等更深入的問題了。又比如,又一個地方是某種文房用具的出產地,在討論這個城市的城雕時,有許多領導不約而同地要以這種文房用具來作為基本形象的方案。但是,這種文房用具豎立在地面上就是一面奇怪的大鏡子,兼職會令人產生荒誕劇一樣的幻覺。他們想不通這種充滿地方特色,而且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用品為什么不能作為城市的標志。他們似乎很難明白,意見城市雕塑并不都是一部關于這個城市的百科全書,而且不是什么“地方特色”都具有適合于雕塑藝術表現得那種審美形態的。
有許多旅游區的雕塑是以所謂“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其表現得題材,而塑造出來都是仙女的形象,這是因為很多這種被整理、挑選出來的故事、傳說的核心都是歌頌勤勞、善良的品質,而能擔當這種品質的只有那些美麗的仙女。于是,各種名目的仙女塑像看上去都是一個樣子今天的舞蹈演員穿上古裝衣服在藍天下傻乎乎地起舞,唯一的區別是有的飄逸些、性感些、有的則端莊些、樸素些。“仙女城雕”就像天女散花一樣飄落在中國的大地上。
(二)、制作旅游雕塑應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
在題材內容之外,另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追求“高大”,不管環境、題材,總而言之要有高大的體量,高大到與一個小縣城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和自然條件都極不相稱的地步。當然,工程越大投資就越多,一個其人民尚未走出貧困的小地方花幾百萬元人民幣為旅游區投資一件雕塑的情況絕非個別現象,至于其制作工程的背后故事就更不好說了。總之,人們很少想到一件好的旅游區標志雕塑不一定都是大型的。我們知道,從十七世紀就成為華沙城徽的美人魚青銅雕塑只有2.5米高,二布魯塞爾的城市標志“第一公民”是一個只有五十公分高的撒尿男孩青銅像。現在都已經成為世界的經典,人們常要去觀賞的地方。好大喜功這句話正可以用來描述某些人對待城市標志性旅游雕塑的心態。一句話,中國城市旅游雕塑如果不走出長官的怪圈,無疑是永無出路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旅游區安放不同類型的雕塑已經慢慢步入正規化。現階段,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的今天,旅游區的發展更為大眾提供了休閑與享受。
在旅游區的建設中,雕塑材料和作品形象交融性,物質實體性,這種物質實體性使觀眾不僅可觀賞而且可觸摸;同時引起觀賞者的感知,使得與觸覺相關聯的質感和量感具有了審美意義,這種材料和形象的交融性是其它藝術所不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