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大的空間、大班桌椅、大書架上擺著厚重的書籍……這是中國企業家辦公室里最經典的行頭。然而,近兩年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一些企業家的辦公室中開始擺放雕塑作品了。
由于工作性質,我需要經常走進一些企業家的辦公室并采訪他們。問及擺放雕塑作品的原因,大部分回答都是因為個人喜歡。由于個人的喜好不一樣,所以不同的人收藏的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收藏者的個人偏好、品位或者說藝術審美價值取向。
其實,中國企業家辦公室開始擺放雕塑作品,折射出一個社會現象:由于中國經濟的逐步繁榮和復興,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開始不斷增長。
從消費的角度看,人們開始有經濟實力來消費藝術雕塑作品了。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雕塑市場將迎來高速發展期。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8.2321萬億元人民幣,按去年年平均匯率對美元折算,去年中國GDP為2.2257萬億美元,人均1700美元。而一些發達地區如上海已經突破7000美元,北京也突破了6000美元,廣州市甚至超過10000美元。可以說,中國已經具備了雕塑市場繁榮的經濟基礎。
從投資的角度看,正所謂“亂世積糧,盛世收藏”,雕塑作品的投資價值正逐漸彰顯出來。近兩年的拍賣市場上,雕塑投資已經初現端倪。雕塑正逐漸成為主流拍品之一,其投資價值越來越引人矚目。
朵云軒2006秋拍首次引入雕塑板塊,此次參拍作品多為名家之作,也是多次在國內得獎的作品,其中一尊唐大禧的《海的女兒》拍出了18萬元。除唐大禧的作品外,此次拍賣會另有3件雕塑作品也被藏家收入囊中。
2005年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上,蔡志松的作品《故國•風1#》青銅版第9件以66萬港幣的成交價創大陸雕塑家有始以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最高記錄。2006年,蘇富比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上,臺灣著名雕塑家朱銘的銅雕《太極系列•單鞭下勢》被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以829.6萬港元拍下,同時創下中國當代雕塑在世界拍賣市場的新紀錄。
2006年9月,浙商拍賣公司夏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西畫雕塑3個專場總成交額超過了4865萬元,占全場總成交額的三分之一。此次拍賣會推出的17件雕塑作品僅1件流標,并且多件拍品拍得不俗的成績,如向京的《空房間》、吳為山的《成長》以及朱成的《千鈞一箭》都分別拍得了30.8萬元、20.9萬元和19.8萬元的高價。
當然,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雕塑產業還剛剛探頭,差距很遠。歐美現代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讓人咂舌。2005年英國索斯比拍賣行在紐約主持拍賣,由美國藝術家戴維•史密斯創作的大型金屬雕塑“立方體28號”,拍出了2300萬美元天價。2005 年5月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行的紐約佳士得“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拍賣會”上,雕塑大師布朗庫西(Brancusi)的雕塑《空中飛鳥》以2745萬美元成交,創下雕塑品拍賣的世界最高價格紀錄。
存在差距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就是發展潛力很大。中國的雕塑產業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我們看到,雕塑界許多人士為進入這一歷史時期而努力。比如將于2007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2007泛雕塑藝術展”,展會副主任范偉民先生及秘書長張宇先生告訴我說,他們之所以策劃組織這次展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推動中國雕塑市場的發展,為中國雕塑市場的繁榮盡一份力量。
我想,這個時間不會很長。今天,雕塑作品已經走進財富階層的辦公室及家庭,也許就是3-5年的時間,雕塑作品將大量進入普通百姓家庭。讓我們共同見證,中國雕塑繁榮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