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雕塑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變化。身處多元文化變革激蕩的時代,當代雕塑家在更為開放的文化背景中接受了新的教育,他們的創作更加放松、表現的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這一代人所獨有的時代性色彩。當代中國雕塑家對于自身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等多種環節的相互關系有了新的理解,一種融合于現代生活環境的“復合式”藝術觀念應運而生。作為具有永恒性的當代雕塑藝術,真正濃縮了古今中外的各種藝術理想與審美趣味,在造型、體積、材料、蘊涵等方面體現出泛世界化的雕塑藝術新特性,以與當代文化環境相呼應和對話,充分適應了社會民眾的需求。
一、雕塑家與廚師、建筑工人——藝術家的角色認識
在當代,雕塑作品的精神意義與價值不再是最終目的,當代雕塑家們實際追求的是一種現實中作品成功的快感,一種在現實的競爭中所獲取的機會和成功,甚至是一種有利的位置和待遇。藝術家不再是精神圣殿的先覺者,就創作本身而言,就如廚師、建筑工人一樣沒什么區別。那么,當代藝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時候,藝術家承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當代藝術的多元性,以及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尤其是影像媒體的迅速更新,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藝術家不需再花很多功夫去培養技藝以及在精神上的修養,而是只需出一個與眾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構思,借助于新的媒介或新觀念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即是藝術界所驚呼的“狼來了!”
也許有人會說,有這種觀點的人標榜的是媒介和觀念,是對作品表面視覺效果的精致和刺激,缺乏對生存作嚴肅而深入的思考和反省,缺乏對藝術本身獨立而艱難的精神探索,不是崇高而珍貴的精神載體,是當代庸俗的快餐文化形式中的一種。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如何從社會學而不是個人角度使雕塑在當代社會發揮應有作用,已經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藝術理論家孫振華就認為:“談公眾性就不能不涉及對藝術家的認識,我們不能從精英主義出發來判斷藝術家的社會角色。”藝術是不能脫離社會的,實際上藝術家只是一種社會分工,這就要求藝術家放下架子,為社會提供服務。在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創作過程中,作者曾經實驗性地提出了“把藝術家的作用降低到零”的口號。
藝術家其實是人類中間一種敏感的群體,他不應該認為自己有多偉大,也不認為自己對事物有什么先見的看法,而是愿意獻身于一種自由的探索與表現活動。通過演化各種形式的活動,以此來顯現社會、人生和世界,并以投身和獻身的方式來使世界變得形式化,這應該是藝術家獨特的方面。
二、雕塑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雕塑藝術發展到現階段,雕塑藝術已經脫離了反映物象造型的記錄功能,也已脫離了單純審美或者實用的功能。從深層次上來說,當代雕塑藝術實際上是在借助“雕塑”的問題上討論人的問題,討論我們如何生存的問題,討論我們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構造我們未來的問題。隨著當代開放意識和觀念更新的泛化,在深層的心理狀態上,當代雕塑家普遍具有一種包容的胸襟、平和心態及從容的心境,樂于并積極“參與”、“接受”不同觀念和新生事物。
那么,什么是藝術家政治的責任呢?在意識形態強大的社會文化制度中,雕塑家作為精神生活的個體,如何保持個人的獨立的精神探索并將這種精神的創造與當代社會的文化取向進行融合?如何用雕塑藝術傳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類文明的信息,引導觀眾在文化層面上審美,而不只是在娛樂上審美,讓每個國民都能提高對雕塑藝術、對美的鑒賞水平,是每一個有使命感、有責任感的藝術家肩負的重任。
作為一個雕塑藝術工作者,能用自己的藝術形式謳歌社會進步、文化科技發展,責無旁貸。那些時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藝術家,真正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連在一起,理所當然地會贏得人民的贊譽,其藝術生命力才可能是強大的,永遠充滿生機。
三、藝術與商業的關系
商業是俗的,藝術是雅的。商業與藝術本屬不同的領域,由于兩者的價值外延有交集,原本風馬牛的行業變得親密無間。中國雕塑藝術要走現代化,無疑要面對兩方面考驗: “國際化”與“商品化”。藝術的商品化之于中國,實為一柄雙刃劍,它迫使中國藝術冒著滅頂之災的險境走入當代。從藝術的角度,也許藝術家會說當藝術開始泛著銅嗅味的時候,就是藝術徹底墮落的時候。但無論如何堅持,生存是藝術家和藝術品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于藝術品價值的評估,市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件雕塑作品具有藝術價值的同時,客觀上自然也是具有商業價值的,雖然有的藝術家開始并不是以商業為目的。對于雕塑的藝術化與商品化的關系,這二者其實并不對立,比如國內外一些雕塑藝術作品,既是偉大的藝術品,又是昂貴的商品。
當前,無論是說藝術介入商業化,還是商業介入藝術,只是基于不同的立場和分析問題的角度而已,掩蓋不了藝術與市場結合愈發緊密的現實。也許藝術家會在不同程度上堅持藝術的純潔性以及藝術商品有別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但在商人和經濟學家看來,這只不過是對一種商品在經濟背景下其發展宿命的又一次演繹。可以說藝術與商業的聯姻是出于兩者的各自需要,藝術創意產業需要成為真正的“產業”,要具有商業價值,而商業需要不斷開拓新渠道,自然會與藝術掛上鉤。在合適的交易價格和合作模式下,這一聯姻是兩者都希望看到的。
想當年,李白游歷天下的同時也結交權貴,莫扎特巡演歐洲也獻媚于奧地利皇帝。商業與藝術其實不是一對天敵,商業化和市場化與藝術同樣重要的認識是必要的。一個是生存需要,另一個也是生存需要。藝術和商業是可以雙贏的。但是兩者也不是絕對的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純粹的市場和商業化會令人乏味。但是一味的藝術追求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其實市場和藝術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不應為了市場而舍棄掉藝術,或者為了藝術而舍棄掉市場。
藝術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世界。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信更沒幾個人會認同這樣的看法。不與世俗相接觸的藝術,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從經濟學和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有些商業活動可以藝術化,有些藝術活動也可以商業化。在藝術與商業結合得愈發緊密的時代,許多藝術行為背后都蘊含著對經濟利益的考慮。能把商業藝術化,藝術商業化,而且還能吸附很多商業要素和藝術元素運作其中,則是當代雕塑家們必須駕輕就熟的技巧之一。
四、雕塑家“做”藝術與“玩”藝術
目前,許多藝術家念叨著這么兩個概念:“做藝術”與“玩藝術”,甚至有人明確表明“成功之前是在做藝術,成功之后就是在玩藝術”,可見“做”和“玩”應該是兩個狀態,反映的是對于藝術創作觀念的維度問題問題。
“操作”、“當下”、“情景”、“權力話語”、“解構”、“在場”、“后現代”等一系列名詞時常掛在藝術家嘴邊。在這種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當市場經濟中的強大的流行文化成為當代人的文化快餐時,當代藝術能否滿足現代人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需要?它能否通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挪用和重組,來呈現當代人的精神狀態?要知道二戰后美國暴發戶式的經濟成功和移民藝術家共同締造了戰后美國藝術的崛起,商業炫耀的背后,鋸牛、剝人皮、吃人肉來做作品則是一種妄意膚淺的曲解。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許每一個藝術家都是夢想著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腕,但是這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天賦和機緣以及個人努力程度,如果不能達到或者起碼暫時沒法達到,借助藝術的名義,做點維持生計、改善生活的舉動,無疑也是某些人或許無奈的選擇。
當前,隨著當代產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藝術家的個人價值觀正日益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出發點,藝術家對個人經驗與感受的重視,幾乎超越了對于以往普遍性理想與社會群體價值觀的關注。而當代雕塑面臨的卻是日益迅猛的城市化發展和觀眾普遍性問題。如何處理這一普遍化要求與當代生活對雕塑家個人表達的獨特性與深度化的要求,就成為當代當代雕塑藝術家的基本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的是雕塑藝術家個體的精神狀態與文化素質。
不論是做藝術還是玩藝術,都是一種做原創性的工作,都是圍繞藝術創作本身的人的一種行為。在對物象世界的改造過程中,人類對美的追求始終是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建設有中國特色文化實踐中,藝術的技術的美的本質和特性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著新的空間。雕塑藝術家要始終貫徹對“真”、“善”、“美”的追求,對自由表達的追求。只有朝著這個理念,當代雕塑美學才有更大的突。也只有這樣,人類對審美觀念才會不斷的提高,助推社會前進的腳步。
總之,“時代(的艱苦)使人對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斗爭,曾經大大地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至許多較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境所束縛,并且部分地被犧牲在里面。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