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尊名為《天籟之音》的當代雕塑作品在深圳音樂廳二樓平臺上正式“安家”,以雕塑藝術的形式與音樂相呼應,讓前來欣賞音樂的觀眾產生更多跨界共鳴。
因著對深圳音樂廳的感動之情,一個仿佛站在群山之巔的歌唱者,傳來了天籟之音般的生命呼喚——今晚,深圳音樂廳二樓戶外音樂廣場將佇立起一尊新的雕塑《天籟之音》。
——編者按
記者報道 6月10日的夜晚,很多市民依然到深圳音樂廳的廣場散步,可是和以往不同是一件“天籟之音”的雕塑佇立在了街頭,當當代雕塑藝術和音樂廳交相呼應的時候,藝術的殿堂里面又多了一種被稱之為共鳴的欣賞。而這件作品就是來自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雕塑家楊學軍和學生李禮軒合作完成。
被音樂廳感動創作,創作有聲音的雕塑
楊學軍告訴記者,他的雕塑是有聲音的。在為深圳音樂廳創造這個雕塑之前,楊教授曾為波士頓城市中心廣場的《同一首歌》雕塑。“我覺得作品是拿出來給人看的,是分享人類之情懷的一種載體,大可不必藏著掖著,更不需要無病呻吟。藝術家的創作需要真誠、執著、富于美好的想象和澎湃的激情,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和金錢成本的付出,更需要在夢中敞開心房,讓心奔馳起來。我記得每次新的作品萌芽之前,自己都會經歷過一個幾乎夢牽魂繞的過程,激動、灼熱、坐如針氈,這種感覺在全身里持續幾天的翻騰,我感覺到它的來臨,就像一個女人快要生下孩子似的,我激動地、快速地、不須商量地把它干了下來,也許是一整天地干,不吃不喝,也許是一個小時,一氣呵成!我感應到出現靈性的鮮活能在夢中遇到,一切美好、和諧都緣于夢想,所以我的大多數作品都與夢有著情結。我最早的作品《夢斷家園》出自于這一情懷,后來的系列作品,如《同一首歌》、《故事里的樹》、《月亮之上》、《金色年華》、《夢不醒的季節》、《隱形的翅膀》等,也因夢而誕生。從夢中覓到原本的世界,而這世界又是如此像精靈般的鮮活和美麗……”楊學軍表示。
此次創作《天籟之音》則完全是被深圳音樂廳感動。在世界最高的藝術殿堂里,楊教授也覺得深圳能夠有這樣的音樂廳感到驕傲,談起創作的初衷,楊教授表示,這個雕塑是一個仿佛站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歌唱的使者,像天籟之音一般傳來對生命的呼喚!作品表現一種象征山峰之巔的熾熱光芒、象征博大輝煌的人類理想、象征能擁抱整個世界的胸懷和臂膀。作品運用似與不似之間的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來表達全人類對美好理想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情懷。
楊學軍說:我這個人喜歡做夢,在夢里又總能聽到形形色色的聲音。久而久之,便想到在雕塑中將這些聲音表現出來,而嘴作為發聲的載體,更是人類在不斷進化中相互溝通與闡釋自我的標識。于是,創作對象臉上的五官在此意識指使下漸漸被隱去,只剩下一張夸張的嘴巴。這也是我對雕塑藝術的理解與追求,舍去得越徹底就越好,就個人理解而言,我留下來的是“聲音”。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尊《天籟之音》的銅雕采用了抽象藝術手法,以樸拙的刀法勾勒出一位身形壯碩的歌唱家敞開胸襟、放聲歌唱的形象。作品出自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楊學軍和李禮軒之手。創作者之一楊學軍告訴記者,不同類型的藝術往往是相通的,自己創作的這尊《天籟之音》旨在用有形藝術的方式來傳遞音樂這種“無形藝術”的魅力,當欣賞者看到這個作品時,能夠感受到音律在顫動,感悟到音樂本身的無窮美好。深圳大工雕塑專業設計制作各類不銹鋼雕塑,玻璃鋼雕塑,鍛銅雕塑,鑄銅雕塑,琉璃雕塑,鐵藝雕塑,金屬雕塑等,專業倡導公共藝術設計,城市雕塑,園林雕塑,景觀雕塑,校園雕塑,廣場雕塑,酒店雕塑,建筑戶外裝置藝術等項目工程,多年來服務各個領域和地區,歡迎各設計公司,廣告策劃公司,城鎮規劃建設單位,博物館,公園主題建設,房地產開發商,事業單位團體等前來加盟合作!大工雕塑為人民藝術服務!